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鲤鱼的武备志 Author 天空飞过一条鲤鱼乐红网
原本想拖到下个月更新的,感觉也没啥有深度的内容可以写的,可能是创作灵感枯竭,要停更了,结果几位俄国挖土党给我整了个大活,他们在布良斯克州挖出了一件二战圣遗物:一辆T-28中型坦克,到这一步我也没太震惊,然后,狠活来了,他们居然敲敲打打的就把这玩意给修复了,把一堆看上去快要朽烂的废金属还原成了出厂状态,看的我人都傻了
圣遗物.jpg
修复后.jpg
然后我花了点时间平复一下心情,脑子里冒出个想法,这个月的写作题材又有了,反正有他们现场拍摄的照片,还有各种实物测量数据,这可比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献简单多了
历史:
在第一次大战的战火硝烟中诞生的坦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未来有无限可能,英法美这些老牌列强都在变着花样的探索坦克的新玩法,当时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坦克就是能在陆地上行驶的巡洋舰,所以海军传统式的多炮塔设计一度变的很风靡
苏联人也想凑个热闹,但是吧,英法等国不愿意带着他一起玩……
1922年,在德国工程师团队的帮助下,苏联人也搞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多炮塔坦克,起名叫"格罗特"
T-22 Grotte,这里的T表示坦克,22表示1922年,Grotte这个名字取自该坦克的设计者爱德华·格罗特(Edward Grotte)
苏德两个国家在一战结束后全都被排除在欧洲体系之外,因此两个国家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德国人借苏联人的场地训练自己的装甲部队,从事装甲车辆的设计和研发任务,还能巧妙规避《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对于苏联人而言,虽然当时德国在坦克设计和研发方面算不上世界第一梯队,但苏联人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除了德国,也不会有谁愿意跟苏联合作
列宁于1924年病逝以后,作为继任者的斯大林对于德国人是心存戒备的,尤其不愿意让德国人染指苏联的国防工业,所以这款由德国人主持设计的坦克最终没有批量生产,为了摆脱对德国的单方面依赖,他一直都在寻找其他的替代途径
在T-22之后,为了排除德国工程人员对苏联国防工业的影响,苏联人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主持设计了T-12和T-24两款多炮塔坦克,但由于缺乏外部参照对象,没有明确的未来发展规划,对于多炮塔坦克的设计、应用属于瞎子赶路,很快迷失了方向,看不清前路在哪
T-12(上)和T-24(下),炮塔采用上下堆叠布局
时间来到1929年7月,趁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陷入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斯大林认为时机成熟了,派出一个16人的采购代表团出国考察,看看外军的同类武器是如何设计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尝试从外军手上购买几辆样车用作研究样本
这个代表团由时任红军摩托化与机械化总局的局长:哈莱普斯基·安德烈耶维奇·伊诺肯季(Khalepskij Andreevich Innokentij)领导,他的副手叫谢苗·亚历山德洛维奇·金兹伯格(Semyon Aleksandrovich Ginzburg),其余随行人员包括列夫·伊扎列耶维奇·戈利茨基(Lev Izrailevich Gorlitsky)等人
Khalepskij Andreevich Innokentij,1893年7月14日~1938年7月29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雅库茨克省(现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因为卷入大清洗运动,于1938年在莫斯科被枪毙
Semyon Aleksandrovich Ginzburg,1900年1月18日出生于卢甘斯克,1943年8月3日阵亡于库尔斯克前线,工程技术上校,主持了T-28中型坦克和SU-76、SU-152两款自行火炮的设计,他对苏联坦克工业最大的贡献,是手把手教出了T-34的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
Lev Izrailevich Gorlitsky,1906年3月3日出生于基辅,2003年11月2日逝世于圣彼得堡,主持了SU-85、SU-100和SU-122的设计,还有未列装的SU-101和SU-102
代表团游历了法国、英国和美国,参观了法国的FCM 2C重型坦克、美国的M1921中型坦克、以及英国的A1E1五炮塔坦克、A6E1三炮塔坦克
FCM 2C重型坦克,一战时期研发,但没赶上一战,在一战结束后才开始生产
M1921中型坦克,炮塔采用上下堆叠设计
A1E1(右侧)和A6E1(左侧),A1E1采用五炮塔设计,中央炮塔呈龟背造型,四个小炮塔分布于四角;A6E1精简为三炮塔设计,仅保留两座面向前方的小炮塔,主炮塔采用更便于加工的直筒造型,这两辆坦克的研发耗费了15万英镑,但最终只证明了陆地巡洋舰这个思路是一条死路
苏联代表团对A1E1和A6E1两款多炮塔坦克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打算采买10辆用作科学研究和实验目的,当时的中型坦克属于卖方市场,就像现在的核武器,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英国人自己也没想到这桩买卖能成
本来只想给苏联人看看,彰显一下大英帝国的工业实力,爷只卖艺不卖身的,结果你裤子都脱了准备侵犯我?这就很尴尬了
为了搅黄这单生意,英国人首先提高价码,每辆坦克开价36000英镑,试图让苏联人退缩,又开出了一堆附加条件:要求额外购买"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和"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以填补中型坦克因为订单数量太少而产生的利润差额
最后,如英国人所愿,苏联人不能接受这种捆绑销售策略,两边不欢而散
无功而返以后,代表团解散,人员各奔东西,金兹伯格去了沃罗涅日拖拉机厂设计局、戈利茨基去了列宁格勒第8号炮兵工厂设计局、团长伊诺肯季则在后来的大清洗运动中被枪毙
虽然没有买回来任何实物,但这趟公费旅游也不算白跑一趟,在考察了英法美三个国家各自不同的多炮塔方案以后,苏联人认为英国的方案最接近苏联的现实需求,
1930年12月,苏联人决定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一款多炮塔坦克,设计代号"突破坦克/Прорваться Танк",就像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专门用于突破坚固设防的筑垒地域,为了分摊研发风险,这个项目被拆分为16吨和35吨两个子方案,其中16吨方案被称为T-28,由金兹伯格主持设计;35吨方案则被称为T-35,由巴雷科夫主持设计工作,两者平行发展,互为备份
尼古拉·弗谢沃罗德维奇·巴雷科夫(Nikolay Vsevolodovich Barykov),1900年9月23日出生于萨拉托夫,1967年8月24日去世
1931年7月,"布尔什维克"工厂组装出了第一辆用作实验的样车
第一辆样车,此时尚未安装武器
T-28的研发进度之所以这么快,一方面是在英法美等国的考察,让金兹伯格统一了设计团队的思想:英国那种前后阶梯式炮塔的布局优于法国和美国那种上下堆叠式布局,不接受反驳,避免了设计团队因为炮塔布局的不同见解而陷入分裂内耗;另外一方面,在苏联接受训练的德国人也搞出了一款多炮塔坦克,起名为"GrossTraktor",这下苏联人有了现成的实物样本可以研究,少走了很多弯路
GrossTraktor这个词在德语中意为"大型拖拉机",由于德国境内被禁止生产和组装坦克,这辆样车是在苏联的喀山坦克兵学院进行组装和测试的,这种事情瞒不住苏联人,所以德国人干脆大大方方的邀请苏联人参与设计和测试,就当是给苏德友谊添砖加瓦了
喀山坦克兵学院,1926年10月2日建立,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一战后德国武装力量不得研制和拥有坦克装甲车辆,而苏联则因为一系列企业国有化政策,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排挤和孤立乐红网,苏德这两个国家成了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孤儿,出于现实考量,两个意识形态迥异的国家被迫走到了一起抱团取暖:由苏联提供场地,德国人提供教官,双方各取所需,德国人规避了条约限制,而苏联人获得了有关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建设、理论和设计方面的知识
老照片:在喀山受训的德国军官合影
1932年10月被批准投入量产,批量生产工作在普梯洛夫工厂(1934年更名为基洛夫工厂)进行,但仅生产了41辆,而当年的计划指标是90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是工人文化水平低,无法熟练掌握新工艺,制造多炮塔坦克对于他们而言难度过高;二是工业设备磨损老化,导致加工精度无法满足要求,在制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残次品,影响了后续装配车间的工作效率
普梯洛夫工厂,原名圣彼得堡铸炮厂,建成于1801年4月3日,它是"大北方战争"时期,沙皇俄国为了与当时的瑞典王国争夺北欧霸权而建立的炮兵工厂,1917年12月27日被苏维埃收归国有,1934年12月17日,为纪念遇刺的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而更名为基洛夫工厂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厂区工人合影
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1886年3月27日~1934年12月1日,照片摄于1933年的列宁格勒
普梯洛夫工厂于1934年更名为基洛夫工厂,虽然换了个名字,但工人不熟悉生产工艺和装配流程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专门成立了SKB-2特种车辆设计局,负责和一线产业工人对接,解决从生产到装配的全流程工艺问题
1933~1940年间累计生产了503辆
第一批T-28于1933年秋季开始装备驻地斯特列利的第2独立坦克营。1934年4月,从这支部队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第二个坦克营,这个营后来扩编为第484坦克团,下辖50辆T-28、3辆T-37轻型坦克和3辆BA-6装甲汽车,驻地斯卢茨克(现名帕夫洛夫斯克),同年在哈尔科夫组建了一个T-35坦克营,但由于T-35的生产延迟,未能及时交付部队,该营实际装备了30辆T-28作为替代
1935年12月12日,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命令,装备BT和T-26轻型坦克的称为"摩托化师",只有装备了T-28和T-35的才被称为坦克师,这些坦克师随后被改编为独立重型坦克旅,每个旅下辖三个坦克营、一个教导营、一个支援保障营和若干其他单位,账面上的人员编制1400人,重装备包括:
54辆T-28,用于突破筑垒地域
16辆BT-5或者BT-7,用于侦察、索敌
11辆T-26,在T-28突破防线以后,追击和清剿正在溃退中的敌方部队
6辆BA-6或者BA-10装甲汽车,用来护卫补给线
3辆БХМ-3喷火坦克,突破防线以后,用火焰喷射器对那些仍在抵抗的孤立据点、工事、人员处以火刑
БХМ-3,以T-26轻型坦克为基础改装的喷火坦克,双炮塔布局,右侧炮塔安装KS-24火焰喷射器,使用煤油和松节油,加上增稠剂组成的混合燃料,油箱总容积360升,每次喷射耗费5升燃料,喷射距离35米;左炮塔使用DT-29机枪,由于喷射距离太短,后来被喷射距离100米,采用单人炮塔设计的OT-130所取代
若干用于补给、运输和勤务保障任务的汽车
根据苏联红军1936年1月颁布的人员编制条例,一辆T-28的乘员编组和分工如下:
车长(少尉):位于主炮塔右侧,向车组传达上级命令,并协调整个车组
无线电报务员(下士):主要职责是排除电台故障,保障通信联络的畅通,次要职责是给主炮装填炮弹
炮手(大士):位于炮塔左侧,在战斗中负责操作主炮和同轴机枪,在战斗之外负责保养主炮和同轴机枪
驾驶员(列兵):位于坦克前部驾驶室,主要负责驾驶坦克,战斗之外负责给机械师和汽车修理工打下手
机械师(中士):负责控制左侧单人机枪小炮塔,非战斗条件下负责发动机的日常维护工作
机枪炮塔指挥官(上士):负责控制右侧单人机枪小炮塔,次要任务是分摊车长的工作负担,与左侧机枪炮塔的射手协同压制,非战斗条件下负责履带和行走装置的日常维护
汽车修理工(上士):不在车内,负责发动机故障诊断、零部件更换
机械师(中士):不在车内,负责履带及行走装置的故障排除和零部件更换
每辆坦克理论上由一个8人的小组运营维护,其中有6人是随车作战的,其余两人负责行军途中、非战斗条件下的车身零部件换修、更换和勤务保障工作
T-28在服役以后迎来的第一场实战检验是1939年9月与德国一同瓜分波兰,在苏联的历史资料中称其为"西部解放进军",他们把自己标榜为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的解放者,但由于当时波兰军队主力都被德军分割在维斯瓦河左岸,位于右岸的苏军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有组织的抵抗,实际上这场战争对于苏联来说更像是一场竞速比赛,T-28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机械可靠性,不间断的行军350~400公里而未遭遇任何故障
波兰的前奏只是一场热身赛,后来的苏芬冬季战争才是真正考验,T-28的设计思路是否经得起战争检验,去真正的前线走一遭就知道了……
在苏芬战争中,以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命名的苏军第20重型坦克团参加了卡累利阿地区的战斗,该团编制内包括105辆T-28、8辆BT-5、21辆BT-7、11辆喷火坦克、20辆BA-6装甲汽车、若干卡车和2926名人员
整场战争一共有172辆T-28投入作战参战,其中只有28辆是不可修复的永久性损失:2辆被俘、4辆误入沼泽地带沉没、其余22辆在中弹后由于内部弹药起火而烧毁,而那些幸存下来的坦克几乎每一辆都经历了5到6次的回收和修复,之后再次投入作战
芬兰军队缴获并使用的T-28,在后来的"继续战争"期间,芬兰人又缴获了4辆拥有完整作战能力的T-28
苏芬战争中T-28暴露的最大问题是装甲防护能力不足,芬兰军队装备的37mm反坦克炮就能对坦克造成极大威胁,这也倒逼着苏联放弃了传统的垂直装甲设计,走上了倾斜装甲的道路
截止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中服役的T-28仍有411辆左右,但其中只有半数处于可以作战的状态
驾驶员:
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间的位置,他的左右手各有一个并列布置的单人机枪小炮塔,主炮塔则位于后上方,两种炮塔采用前后阶梯式布局
驾驶舱席位采用了左右转向杆的设计,驾驶员面前的这块仪表板是重新制作的,不是原厂配置,
机枪塔:
在驾驶员的两侧是两座单独布置的单人小炮塔,炮塔座圈直径700mm,受到车身轮廓的阻碍,它们不能360°旋转,水平射界只有165°,这两个小炮塔各装备一挺DT-29机枪充当主武器,负责和600米内的非装甲目标交战,
DT-29,D指的是该枪的设计者捷格加廖夫,T表示坦克机枪,29指的是1929年
在设计上,单人炮塔的内部总容积是有限的,炮塔和枪身的几何尺寸是个固定不可更改的数值,而每个人的高矮胖瘦又不一样,操作机枪时的射击体验也是天差地别,为此设计了一个超前于那个时代的伸缩式枪托,可以根据不同射手的体型差异自由调节长度乐红网,以最大程度贴合射手的不同体型
机枪安装在一个可以活动的球形轴上,在不改变炮塔指向的情况下,机枪可以在5°~15°的有限范围内自由摆动
通过一个圆形弹鼓供弹,每个弹鼓容量63发,使用7.62×54机枪弹,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带弹基数,延长射击时的火力持续性,在机枪手的前下方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作为储弹架,用于存放弹鼓,储弹架类似于左轮结构,分为八个扇区,可以绕轴旋转,每个扇区容纳五个63发弹鼓,合计2520发子弹
其中abcd是机枪的储弹架,分别存储了40个弹匣、6个弹匣、9个弹匣、11个弹匣,总计66个弹匣4158发子弹,车体左右两边加起来一共是8316发子弹;efg是主炮的储弹架,分别存储了8发、6发、3发炮弹
主炮塔:
主炮塔内乘员组三人,呈品字形布局,装填手在后方,左前方是炮手,右前方是车长,水平射界360°,炮塔座圈直径1450mm,外观如下:
车体中部主炮塔使用的炮塔座圈,内圈带有齿弧用于水平旋转,外圈是一个可以导电的集电环,用于向炮塔内的其他电气设备供电,
炮塔内照明用的电灯、通讯用的电台、还有驱动炮塔使用的电动机都是需要耗费电力的,如果使用传统的线束供电,炮塔旋转会导致线束拧结在一起,所以需要一个不会旋转,但又能给炮塔360°供电的装置,这样的部件就被称为集电环,炮塔通过齿轮和齿弧的啮合来驱动自身旋转
座圈直径1450mm,作为三人炮塔来说,这个尺寸有点小,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给前方两座小炮塔留出足够大的水平射界,车体侧面宽度被尽可能缩窄,导致主炮塔的座圈无法扩大
类比一下,同时期德国三号坦克使用的是1520mm座圈、豹式坦克使用1650mm座圈、虎式使用1850mm座圈、谢尔曼采用1750mm座圈、BT-7采用1100mm座圈、BT-7A采用1350mm座圈、T-34/76采用1420mm座圈、KV-1采用1530mm座圈、T-34/85采用1600mm座圈,IS-2则是1800mm
图片中这个炮塔安装的是一门L-10反坦克炮,炮口还缺失了一块
主炮塔内包含一门口径76.2mm的主炮、一挺面向前方的同轴机枪、一挺面向炮塔后半球的机枪、以及一部71-TK-1车际电台,主炮俯仰范围-5~+20°,火炮采用脚踏板击发,脚踏击发的设计原理后来也被T-34所继承,在不安装武器及其他相关设备的情况下,整个炮塔外壳的质量为1875公斤,造价13200卢布
最初装备一门KT-28作为主炮,这门火炮源自相同口径的M1902三英寸炮,是专为支援步兵和攻坚设计的,身管倍径16.5,后座行程500mm,没有反坦克能力,使用76.2×385mm的炮弹,这种炮弹在PT-76那篇文章讲过,就不浪费篇幅赘述了
1938年以后,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统一更换为23.7倍径L-10反坦克炮,弹丸尺寸规格保持不变,但使用了强装药,这种强装药是为30~40倍径反坦克炮设计的,由于L-10的身管长度未达标,实际上弹丸威力是打折扣的,为了发挥新弹药的全部威力,继L-10之后,又开发了相同口径的L-11、F-32和F-34反坦克炮,新式火炮主要装备于T-34/76和KV-1,因为苏芬战争已经证明了T-28的设计思路不能适应未来的战争形势,没有必要去给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强行续命
试装L-11反坦克炮的T-28,照片摄于1939年4月,位于炮兵科学研究中心试验靶场,累计射击1440次,新火炮由于弹道性能不同,后座行程不同,与旧炮塔契合度不高,所以没有实际列装,1939年6月10日,后续测试被叫停
除了主炮之外,炮塔内还有两挺DT-29机枪分别负责前半球和后半球目标,
炮手使用的火炮瞄准镜名叫PT-1,瞄准镜实物外观如下:
物镜的开口位于炮塔顶部
这个瞄准镜还有一个变体被称为PT-4-7,主要装备于使用相同口径主炮,但弹道性能不一致的T-34/76和KV-1
瞄准镜分划样式如下:
数字54是一个横卧的指针,用于指示当前的距离标尺;数字53是距离标尺,这个标尺呈表盘形分布,可以绕圆心旋转,以百米为单位,对应200~3200米;数字75用于估算水平方向的射击提前量
炮塔内安装一台71-TK-1电台用于通信联络,通信距离18~20公里,同型号电台也装备了T-26,它有两个问题:首先它只能在车辆静止时使用,行进间无法使用;第二个问题是,安装了电台的T-28在外观上极具辨识度,炮塔上有一个醒目的环形支架,虽然现在经常被错认为是扶手,其实是通信用的框架天线,苏芬战争的经验表明,这种安装了框架天线的坦克会被芬军当成高优先级目标,遭到集火攻击,后来的T-34吸取了这个教训,T-34使用改进的71-TK-3电台,不再需要外观醒目的框架天线
由于3人制炮塔的体积重量明显增加,过去那种手摇式炮塔反应速度慢还耗费炮手体力,容易贻误战机,因此T-28采用了电动机作为驱动炮塔的主要动力源,人工仅作为电动失效时的备份手段,如果采用手动,炮塔转速8~14°/每秒;如果采用电动,炮塔转速20~24°/每秒,旋转使用的方位手轮外观如下:
炮塔纵剖面如下:
这个炮塔的底部带有一个吊篮,炮塔内存储20发炮弹,其中的8发储存于炮塔下方,分成两排,左右各四;其余12发分成两个6发弹药架,布置于车长和炮手座椅的下方,相当于这两个人直接坐在炮弹上,吊篮的外观如下:
车内一共储备了69发主炮使用的炮弹,除了炮塔内的20发,其余的炮弹散布于车体、炮塔尾舱等各个角落
炮塔顶部有两个不同形状的舱盖,方形舱盖是车长,圆形舱盖作为炮手和装填手的进出通道,这个圆形舱盖还可以安装一个名为P-40的环形机枪支架,用于对空射击,由装填手兼任机枪手
行走机构:
每侧履带由121块履带板拼接而成,单块履带宽度380mm,高度130mm,履带全长15800mm,单条履带质量在1440公斤左右
负重轮直径267mm,钢制,轮子外缘带有一圈橡胶,橡胶层厚度40mm,宽度70mm
这批负重轮是重新制作的,这是全车除驾驶员仪表板之外,唯二的非原厂配件,原版的负重轮直径350mm,但挖掘出来的负重轮因为年代问题,橡胶老化脱落,轴承也全部朽烂,已经无法使用
负重轮被安装在一个工字形摆臂上,摆臂与一个减震筒组成一个倒T字形的承力组件,摆臂可以在水平范围内上下摆动,以适应崎岖地形
减震筒内有一个弹簧负责吸收垂直方向的震动,如果地形起伏的幅度超过了弹簧的压缩行程,弹簧会把多余的力继续向上传导到负载平衡臂上,每个弹簧重量75公斤,总质量900公斤
每侧24个小直径负重轮,分成内外两排,各12个负重轮,像蜈蚣的体节一样排列,每四个轮子为一组,共用一个减震筒
在减震筒的上端还安装有一根横梁充当负载平衡臂,用来维持负重轮之间的动态平衡,保证悬挂装置所承受的负载能够均匀分布
由于履带较长,为了防止履带在重力影响下自然下垂,在悬挂系统的上方还布置了四个直径280mm的托带轮用于托举履带,这种一层摞一层的套娃式设计在俄语中被称为"多重平衡式悬挂"
优点是爬坡和跨越障碍的能力极强,它能攀爬最大45°的斜坡,除了采用类似设计的英国丘吉尔之外,同时代坦克极少有能与之匹敌的,能跨越最宽3.5米的反坦克壕、高度1.2米的垂直墙,大多数预设的反坦克障碍对T-28而言形同虚设,苏芬冬季战争的经验表明,芬兰军队构筑的反坦克工事只能阻滞T-34和KV-1,拦不住T-28,单从克服工事的角度讲,至少T-28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就只能用一坨大便来形容……
有段史料是这么描述的:"在芬兰军队构筑的反坦克障碍面前,他灵活的像一个体操运动员;但驶过了这些工事障碍以后,他蠢笨的好像得了唐氏综合症"
这种设计当然也是有代价的,最大的代价是行驶速度上不去,拖累了机动能力,行驶时的速度上限不超过45公里/每小时,一般在16~28公里之间徘徊,只能跟上步兵的推进速度;跟不上全速奔跑的骑兵;更追不上摩托化部队的行军速度,所以间战期会分化出步兵坦克和骑兵坦克两个分支
悬挂系统安装到位之后,会用5~10mm厚的钢材组成一个装甲盒子,将各种脆弱的支撑结构都包裹在里面,只留下行走用的轮子在外面
主动轮位于后方,直径796.5mm,带有13个啮合履带用的齿圈,这个齿圈不是一体铸造的,而是通过六角螺母固定在上面
诱导轮位于前方,直径780mm,外缘包覆有一圈橡胶,总质量220公斤/每个,
动力系统:
发动机和变速箱被安装于车体尾部
发动机型号M-17T,液冷汽油机,这台发动机原本是为飞机设计的,装备于TB-1和TB-3轰炸机
12缸V型布局,气缸夹角60°,排量45.84升,它的原型是德国宝马的BMW VI发动机,1927年10月,以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生产许可证以后仿制的型号,每生产一台发动机,还要向德国方面支付相当于每台发动机制造成本的7.5%作为专利使用费,1930年8月15日,第一台发动机通过了台架测试,生产工作在莫斯科第24号工厂和雷宾斯克(Rybinsk)第26号工厂两个地方同时进行,但两地生产的同型号发动机却存在差异,莫斯科工厂的发动机只有630马力,而雷宾斯克工厂达到了680马力,1934年起,由于新的AM-34发动机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这些旧发动机被大量淘汰,但它们还有比较长的剩余寿命,所以又被扔给了陆军接盘,用来弥补V-2柴油机的产能不足,除了装备T-28,同时也装备了BT-5、BT-7、T-35和少量T-34
1940年时,一台M-17的采购价格为17000~19000卢布,而同时期一台V-2柴油机采购价格为61700卢布,
由于飞机与坦克的散热方式不同,需要对发动机原本的热管理机制进行重新设计,难度不亚于从头设计一台发动机,一个短平快的解决方案是:把原本680马力的发动机功率下调到450马力,可以避免发动机升温过快导致宕机,调校后的发动机就被称为M-17T,多出来的T表示坦克
变速箱位于发动机后方,两者采用前后串列布置,面向拍摄者方向的这个飞轮一样的东西是离合器,与发动机传动轴相连,在换挡时需要踩下离合器踏板断开连接,踏板力50公斤;它的后端是一个三轴五速变速箱,齿轮传动比分别为:1比4.7、1比2.5、1比1.6、1比1、1比0.71;变换档位时需要至少10公斤的力,采购价12000卢布
变速箱的左右两边直接和车体侧面的侧减速器相连,通过一个行星减速齿轮,将动力传递到主动轮上,主动轮再带动两侧履带驱动坦克行进,
与后来V-2柴油机自带散热风扇的设计不同,M-17和变速箱均没有散热风扇,在飞机上使用时,迎面气流进入机翼下方的水冷散热器就能直接带走发动机热量,根本不需要风扇的设计,但在坦克上使用时,整个动力系统都被包裹在车体里面,这散热系统就要重新设计了,所以在变速箱上方还布置了一个散热格栅,在散热格栅内部有一个大型的六叶风扇,用于带走发动机舱的热量
但是这个散热格栅并非只有这一种外观样式,而是根据年份不同略有差异,不同年份生产的T-28使用的散热格栅样式如下:
坦克的油箱分为两个部分,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把传动轴夹在中间,总共可以携带660升汽油,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排列,各330升,还可以外挂一个容量180升的油桶,但外置式油桶容易起火燃烧,实战中一般不安装
可以使用B-70或者KB-70两种牌号的汽油,公路行驶时,每百公里耗油180~200升;土路每百公里耗油240~280升,发动机怠速运转的情况下,每小时消耗15升燃料,环境温度在-25℃以下时,需要添加乙醚作为防冻剂,乙醚和汽油的比例为1比50
假设坦克在土路上以20公里的时速不间断行驶500小时,走出10000公里的距离,需要消耗汽油28000升,KB-70的售价为1200卢布/每吨,约合0.91卢布/每升,T-28在燃料方面的花销约为25480卢布
在坦克设计领域,苏联人对于汽油发动机是存在偏见的,始终固执的认为柴油机比汽油机安全系数更高,但其实从战后的统计数据来看,使用柴油机的T-34起火概率反而高于汽油机的T-70和美援的M4A4谢尔曼,根据库尔斯克战役的战后调查,随机抽检了154辆T-34作为调查样本,有2%是被HHL-3这样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击中而起火;25%是因为弹药殉爆而起火;剩下48%都是因为油箱被击中起火;因为火灾而损失的坦克占到损失总额的75%
HHL-3,HHL是德语Haft Hohl Ladung的缩写,意为"3公斤磁性反坦克手雷"
在苏联军队中服役的谢尔曼,根据租借法案,总共有大约2200辆安装汽油机的M4A4和4000辆换装柴油发动机的M4A2作为军援被交付给苏军,炮塔侧面是第一机械化军的识别标志,隶属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这个方面军参加了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这支部队的统帅就是被称为苏联战神的朱可夫
由于对汽油机的不信任,为了降低中弹之后的起火概率,车身底部还设有一个应急放油阀,通过驾驶员左侧的一个手动拉杆控制,可在10秒内排空油箱,油箱加满的情况下,公路行驶里程270公里;土路190公里
装甲防护:
车身使用中碳钢作为结构支撑框架,辅以焊接+铆接的混合工艺将装甲外壳安装在支撑框架上,外壳使用镍铬合金钢作为防护装甲板,钢材标号:PI装甲钢,镍含量在3.5~4.5%;铬含量1.2%~1.8%,屈服强度≥750MPa,整车战斗全重25.2吨,其中装甲的重量为14.2吨,大约相当于总质量的56%
各部位的装甲厚度标注如下:
使用中碳钢做成的支撑框架不够坚固,导致整车的防弹性能劣化,装甲钢板在设计上可以抵御40~50mm口径的火炮,但实际使用中发现,在装甲钢承受冲击时位于其后方的支撑结构会出现变形和碎裂,导致整块的装甲因为失去结构支撑而出现撕脱和开裂,多炮塔设计也成了拉低装甲防护水平的帮凶,炮塔的观察缝、舱盖、座圈以及车身尾部的散热格栅,这些地方构成了防护上的弱点,占到了车身表面积的18%,实际上20×138mm的穿甲弹就可以对坦克造成足额伤害,37mm的钨芯弹可以从车头进入,从车尾出来,把坦克打个透心凉
1939年更换为硅锰合金钢乐红网,钢材标号:8S装甲钢,这种装甲钢与后来T-34使用的车身防护钢材相同,成本相比原来的镍铬合金钢下降了40%,但抗弹性能也因此下跌了20%~25%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